☊ | 5、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篇---八大系统 之 市场分析系统工作1---筛选市场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为什么要把“筛选市场问题”这个工作放到市场分析系统中呢?

按正常的工作思路,这个工作似乎应该紧跟上一个工作-“分析市场问题”,之所以在RPM中把这个工作归到市场分析系统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在市场调研系统中,产品经理的焦点是放在对市场真实问题的“获取和分析”上,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对产品经理而言,市调的工作更多的是参与,而非领导,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获得市场问题的主要途径还是集中在一线市场人员或客户给予我们的反馈,尽管有些产品经理也会亲下一线,但获得问题的数量事实上很难支持我们做出全面的分析。

这也就是我在介绍市场调研系统的时候,强调这个系统是一个“输入系统”,只要是和产品有关的利益相关者,都会成为我们的输入来源,尽管产品经理更重要的职责则是放在“处理”和“输出”上,但是,没有“输入”肯定是不行的。

而这也提示我们,“市场分析系统”是我们基于“输入”要开始操作的第一个关键“处理”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第一个关键的工作就是本课要讲的:筛选市场问题。

关于这个工作的介绍,大家看PPT1:

我们看这个工作的定义,我觉得很多朋友立刻能明白这个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对问题的优先级判断”。

一说到优先级,很多朋友的兴致就来了,这个太熟悉了,没错,我也承认确实如此,但是,在《产品经理必须掌握的10种优先级技术》这个系列中,我提到了,产品经理做优先级工作,其中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一招吃遍天下”,不管是面对什么要求和产出,都是一种优先级技术,但事实上,产品经理在面对商业,业务,产品,需求,特征这些不同对象的时候,是需要用不同的优先级技术来处理的。

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优先级技术,不熟悉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那个系列或者下载电子书,在本课中,我会把重点放到在RPM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优先级技术来完成对“问题”的优先级排序。

1、RPM对问题的优先级排序用什么技术

在RPM中,我们采取通过两个维度,八个指标的形式来对上一个工作-分析市场问题-的成果进行筛选,大家看PPT2:

简单对PPT2做个介绍:

维度1:特征维度

这个维度是指如果我们解决某个“问题”所能形成的“特征”是否具有目标和资源适配性,具体包括四个指标:

1)可接受度:是指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否适配公司既定的产品目标,比方说,公司期望产品的利润标准是8%,而你的方案会损失一定的利润;

2)可实现度:是指针对解决该问题所需资源的初步评估,比方说,消费者认为价格偏高,如需降低价格,就要考虑是否能够加强规模效应,或是否有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可以降低成本;

3)可整合度:是指针对该问题所要体现的特征,对于现有特征是具备整合性的,比方说,消费者希望在当前产品中增加新的口味,新的功能,新的设计,而这些方案不会对当前产品带来严重的影响,比方说需要重新设计,需要新的工艺;

4)显著优势:是指针对该问题要设计的特征,对于竞品而言,这个特征是具备明显优势的,比方说,当市场上价格集中在某个价格带,并且消费者也对价格敏感的时候,你可以实现较低的价格,从而在价格上区别于竞品。

维度2:利益维度

这个维度是指某个问题所形成的解决方案的价值是能够和当前客户的认知具有适配性,具体包括四个指标:

1)可传递:是指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所要体现的利益价值点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传播出去的,比方说乘用车的智能化程度就可以通过到4S店来试驾;

2)可接受:是指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要传播的利益价值点,是符合消费者价值诉求的,比方说,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整车的重量就是骑行者关注的一个关键价值诉求,也是消费者易于接受的;

3)可感知:是指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要传播的利益价值点,消费者是可以直观感知,而不是缺乏体验的,比方说可口可乐0度在瓶身上的文案是“无糖,依然可口可乐”,言外之意就是虽然不加糖,但依然是含糖可口可乐的味道,而到底是否始终如一,还是脱离了经典,可乐迷们一喝就能喝出来;

4)可交换:是指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要传播的价值利益点,消费者是愿意进行价值交换的,比方说有些提供减肥服务的商家,宣传的口号是“不吃药,不打针,不节食,不运动,一月减肥XX斤”,这对于那些“迈不开腿,管不住嘴”,又想减肥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充满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然后我们通过对这八个指标的评分(一般采用五分评估法),那么,每个问题就会有两个维度的赋分,而这样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矩阵,大家看PPT3:

毫无疑问,处于右上象限中的问题肯定是优先级最高的,因为它既和企业目标/资源适配,同时呢,问题所形成的解决方案又和客户的诉求适配。

在RPM中,这个矩阵被称为是《问题汇总矩阵》。

2、如何灵活的应用这个矩阵

在RPM的工具思想中,我从来不希望大家死板的照搬每个工具的使用,而是一定要有灵活性,也就是说,RPM在工具上强调的是“因地制宜”,而不是“死搬硬套”,因此,我接下来说一下如何基于这个优先级技术的思想设计适合自己的工具。

首先来看第一个维度,特征维度,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维度呢?

我们知道,我们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并不是说解决了就行,而是希望创造性的解决,这里的创造性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创造性的解决思路”,另一层就是“创造性的产品价值”,而无论是哪一层,根本上都离不开企业资源的支撑,也就是说:

特征所形成的配套方案能否实现,根本在于企业资源的适配性如何。

但是,也并不是说只要企业资源适配就一定需要去做,还要考虑:

1)是否符合企业和产品的目标,也就是可接受度;

2)是否能够实现,也就是可实现度,或者叫可行性;

3)是否符合当前的产品组合情况,也就是可整合度;

4)是否能够有明显的差异化,也就是显著优势。

总结一下,第一个维度其实就是分别从“目标适配”、“资源适配”、“结构适配”、“优势适配”这四个指标来进行评估。

再来看第二个维度,利益维度,为什么要设定这个维度呢?

我们在把问题形成特征和解决方案后,肯定是能够契合消费者的诉求的,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对你所提供的这种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的体验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客户体验(CX)”的关键要素。

1)消费者需要知道你在传达什么与众不同,而这就需要适合的途径,也就是可传递性;

2)消费者在知道后,会自我判断是否能够接受你所传到的信息,也就是可接受性;

3)消费者在接受后,在确定购买之前一定会希望能够感知你所传递的信息和产品真实呈现出来的是否一致,也就是可感知性;

4)消费者在确定感知一致后,那么,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会和你进行价值交换,这其中的决定因素很多,比方说过高的价格就会劝退一些消费者,这就是可交换性。

也就是说,在这个维度中,其实就是:

消费者在“客户体验(CX)”中所持有的态度对你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观点。

因此,在《问题汇总矩阵》中优先级最高的那些问题,其本质上都是:

你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的价值主张 ≧ 消费者期望获得的利益价值

要是明白了这个,那么,这个优先级方法就有了足够的灵活性,比方说,你完全可以基于这两个维度,结合你自己的产品来设计评估指标,第一,你可以修改评估指标,第二,你可以对评估指标的数量进行修改,不一定是四个,第三,如果评估指标的类型和数量不变,你还可以对每个评估指标进行细化,比方说可交换性,我提到了价格会影响交换意愿,那么,价格就可以成为一个细化的因素。

好,本节课我就讲到这里,这节课其实就是讲了一个针对问题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如果我们从优先级的角度看,它属于一种基于内部判断的定量方法,如果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那么,可以参考本课开篇提到的那个系列,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对市场问题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