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节:BC支持文档之一:问题汇总矩阵

今天我们就开始讲,我们在写商业方案的时候要涉及到一系列支持文档,具体都包括哪些呢,大家看PPT1:

PPT1

BC涉及到的支持文档主要包括五个,我们呢,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讲,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写这些文档的时候,也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来,这里说明一下,支持文档不分先后,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定。

好,本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问题汇总矩阵该如何来撰写。

我们都知道一个产品经理的工作准则,就是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解决目标消费者现实且紧迫的问题,然后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和消费者之间形成一种持续的,价值互利的关系,这也是产品管理一种比较通俗的理解。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始于问题的产生,终于问题的解决,但是消费者的问题是永远会有的,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必须持续的关注消费者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有一个介质来不断记录这些问题,目前来看,就是这个《问题汇总矩阵》文档。

这里额外说一点,就是目前在国外同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产品经理这个名称的缩写,也就是PM的这个P,不仅仅是指product,更应该是指problem,因为产品经理,天生就是为解决消费者问题而生的,甚至有观点认为,产品经理应该是6P,那6P呢,除了营销学中提出的4P外,还有两个P,一个就是problem,一个就是position,定位,因为在他们看来,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围绕这6P开始的。

Problem是开始,4P是过程,Position是最终得到的市场结果,这个大家应该能理解吧,如果理解不了,咱们在群里聊啊,就不占用课的时间了。

讲到这里,或许大家会认为这个《问题汇总矩阵》文档是不是很大,要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告诉各位,恰恰相反,这个文档非常简单,简单到核心内容一张表格就可以搞定。

我们先来看,这个文档的目的是什么,大家看PPT2:

PPT2

本文档的目的是记录针对“XXXX(产品名)”产品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所进行初步的分析后,所得到的问题解决思路、产品特征以及能够为现实和潜在用户带来的利益。

这个也是这个文档1.1部分,文档目的的标准撰写内容,大家只需要填一下产品名字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个文档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大家看PPT3:

PPT3

大家什么感觉,是不是内心陡然升起一个想法,这是什么玩意啊。

冷静,冷静,你永远不知道搞产品管理的这帮家伙会搞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玩意,只看这个,你当然不明白该怎么写,接下来我就讲一下啊。

那天有朋友在群里说能不能增加一些案例,这个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会以DD我这个产品为主要案例,如果某节课适合加辅助的案例,我会加的。

好,我们就从一个案例说起,看看怎么来完成每个部分。

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的时候,滴滴连续出了几次乘客乘车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把DD推到了风口浪尖,那么,这些集中爆发的安全问题是不是滴滴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呢,肯定是了,因为这些问题非常现实,对于乘客来说,也非常急迫。

好,问题有了,那么,应该怎么体现到这个矩阵中呢?

大家看例证那行,这行就是要填写上述内容,当然,我们在填写的时候,得规范一些,比方说,我们应该这样来填写,大家看PPT4:

PPT4

为什么这行要叫例证呢,就是要求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不要扯那么多没用的描述性的,形容性的内容,直接点明现实都发生了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那些消费者出现了就可以了。

从产品管理工作的角度看,就是你要说明,我想解决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例证,例证,就是必须得有例子来证明才可以。

所有脱离了现实例子的问题,都是一种想象,是无法服众的。

例证有了,那么,接下来,就是从例证中抽取背后隐含的真实问题是什么,大家看PPT5:

PPT5

例证中,连续发生两起乘客遇害的恶性事件,这就是乘客乘坐滴滴的安全问题,这个我们都知道,你把问题归纳出来,然后填写进去就可以了,这个不难,对吧,只需要一点归纳总结能力就可以了。

好,问题有了,接下来干什么,自然是想我们的解决方案了,对吧,那么,具体怎么来写呢,大家看PPT6:

PPT6

看到这个方案的说明,是不是感觉有些简单呢?不像是我们习惯做的那种解决方案,这就对了,在写这部分的时候,不仅是要简单,还要天马行空的去想,因为这只是产品经理首次看到要解决问题时的初步的思考,返回去看一眼PPT2中提到的,里面是不是有初步分析四个字。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在问题分析矩阵中,我们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思考,都不要拘泥于现有的产品是怎么做的,而是要放飞自己,让自己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先不要去考虑可行性如何,而是你所构想的,想象的,甚至是瞎想的方案都可以写进去。

有点像科幻了,啥是科幻,有科学的依据,但主要还是想象力的体现,比方说流浪地球,地球遇到问题了,正常的想法是星际移民,留下地球,人走,但是大刘就不一样了,人走,但是得带上地球,具体能不能这样操作,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会考虑,但是敢想是首要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看到消费者现实问题的时候,连推陈出新,不被现有方案所桎梏的勇气都没有,说句严重的话,你的产品很难出头的。

那么,接下来的这个要填写的内容就会把你难住,大家看PPT7:

PPT7

这个要填写的内容就是“特征”,特征是什么,其实就是不同于现有产品,并且能让消费者愿意和你达成价值让渡契约的那些要素,我可不止说了一次了,特征和功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内容,功能可能是特征,但特征不一定是功能,低价,是不是特征,当然是了,对那些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而言就是,服务是不是特征,当然也是了,对那些动手能力差的消费者就是。

因此,在这个部分中,要求你得基于你的方案,把可引起消费者兴趣的特征明确出来,包括但不限于产品介质的功能、性能方面。

滴滴是怎么解决的呢,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呢,就是在车辆合适的位置安装物理性质的一键报警按钮,就像一些营运车辆-比方说出租车,公交,长途大巴-一样,但是,滴滴不行,因为都是私家车在跑滴滴,不可能安装的,那么,这个一键报警就只能通过滴滴的APP来实现了,当然,滴滴在APP中加入这个服务后,因为这个功能的体验不是太好,这个大家可以网上搜一下,有测评的,评价都不高。

但是,有总比没有强,略胜于无,对吧,至少可以对一些滴滴的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这就是我们要写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利益,大家看PPT8:

PPT8

好,到这里,我们就对一个问题在问题汇总矩阵中进行了记录,接下来,你就把你当前所有的问题都按照这个顺序一一记录就可以了,有多少记多少,别嫌多,这个你记不好,后面的工作根本没法干,原因就是前面说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始于问题。

总结一下这个文档五个部分的内容核心啊,大家看PPT9:

PPT9

我就不一一讲了啊,滴滴的案例应该说的很清楚了。

写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啊,确实是的,但是这个文档只是表现形式简单,而每一项内容都是很考验人的。

各位可能不信,好,接下来我再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这次咱们换个行业,就比方说食品行业中的一个产品-面包吧。

面包是什么做的,面粉,白糖,鸡蛋,牛奶,最主要的四样配料,但是,大家知道目前国内糖尿病人数是多少吗?确诊的将近1.1亿,如果算上边缘的,不多,4亿,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对吧,但是,传统的面包这些人群能消费吗?

不能,因为含白糖,并且白糖的量还大的,一瓶500ml可乐的含糖量是36克,面包要比这个还要高,对于那些患了糖尿病,但是又习惯以面包作为主食或零食的消费者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

很明显,就是既要有口腹之欲,还要确保不会引起血糖飙升,传统面包显然做不到,怎么办,就是把最主要的引起血糖飙升的配料-白糖-换掉,换成什么呢?

这个可选的就多了,木糖醇,这个最好,植物天然的,因为是从玉米芯中提炼出来的,还有什么呢,阿斯巴甜,安赛蜜等等,但是这些是人工合成的。

但是,就是把白糖换掉这么简单吗?咱先不说别的,就说成本吧,白糖,不到6000块钱一吨,木糖醇呢?食品级的不会低于20000一吨,成本翻三倍,怎么搞?

当然,还是我说的,这里先不要想现实不现实,而是要想如何解决消费者的问题,至于是否能实现,说实话,这就不只是只需要考虑成本了,工艺的,定位的,推广的,渠道的,等等,这些都得考虑,但是,这里,我们不考虑,先想如果我们这样去做,能带给这个庞大的人群什么样的利益。

好,我们来完成以下这个矩阵,大家看PPT10:

PPT10

这个案例讲完,大家应该理解又深了一些了吧,这个案例中有个地方和滴滴那个案例不太一样,就是例证,滴滴中用的是例子,面包用的是数据,这里大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例证,只要能证明你打算解决的这个问题是现实存在的,无论是例子,还是数据都是可以的。

面包这个例证其实还可以精确的,只是我没有确切的数据,不好瞎编,比方说,如果你有数据能说明,这些糖尿病人群在患病前,平均每个人每天消费几个面包就更好了。

好,最后就是我这个DD的案例了,先说例证,这个产品的例证是什么呢,就是缺乏智能化的释义匹配,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方说PM,这是个缩写,咱们知道,可以是产品经理,可以是项目经理,对吧,现在翻译全文的时候呢,软件可以根据前后语境判断出PM在这里指的是职业,但是它没有办法确认是该翻译成产品经理,还是项目经理。

那么,机器在自动翻译的时候呢,会根据一些规则,比方说根据PM这个词在大部分人翻译的时候会翻译成什么而自动翻译,很不幸,很多时候,都被机器翻译成项目经理了,这个咱们也认了,通常翻译的习惯是,一段一段的翻译,假设第一段中有一个PM,已经被翻译成项目经理了,我看到不对,于是改成了产品经理,但是到了第二段翻译的时候呢,又翻译成了项目经理,我还得改,可以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中有二、三十个PM的缩写,那我就得改二、三十次,时间都会浪费在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上,尤其是翻译有大量缩写,或者专业术语的文章的时候,这种情况太明显了。

例证有了,那么,按照本课中提到的思路,我该怎么来思考呢?

嗯,这次我换个形式,我不讲我当时是怎么来做的,先把这个留成作业,大家先想想,你会如何来思考,等下次课程更新的时候,咱们一起来对对作业,不能总让我一个人动,大家都动起来。